

昨天的文章,我核心的目的还是希望引起大家对“实时会计”的价值认同。方向对了,条条大路通罗马。如果只有方向没有方法,大家会觉得很虚,觉得有道理,但是没道路。所以,这篇文章我想重点把《实时会计:数字化驱动企业认知革命》末尾的五步曲详细解剖一下。
为什么五步曲的顺序是这样的?
我在上面画了两条路径,我相信绝大多数企业从一家小企业长成一家大集团,走的都是第二条路。为什么大家不走第一条理想之路呢?
第一条路的理想之处在于,先做数据治理和业财融合,可以大大减少折腾。上面的每一步,企业可能都要花上一到两年,可能还不止,如果到第三步再做数据治理(事实上目前有数据治理意识的公司很多已经长成很大的上市公司),业务梳理、数据整理的工作量是巨大的。理想之路不通的原因有以下几点:
- 公司的业务和组织是不断变化的,不确定性强,早强难有人可以用上帝视角和未来视角规划企业数字财务的体系;
公司小的时候,没钱没人才。
所有的公司,都不约而同地,大差不差地,走上了修正之路。如果哪家公司是提前规划好的,非常欢迎加微信交流,我真诚地想了解是如何做到的。第一步:打通数据链
通过生态化、智能化的手段, 打通企业各业务“端到端”数据流。数据链的打通,包括企业外部交易伙伴生态与内部协同生态。
企业内部协同生态的打通,从历史的经验来看,表面上是比外部生态要容易的,但是不稳定,因为内部的协同对象在变,组织架构、业务形态、人员性格都是不稳定的存在,这会导致企业的内部流程、数据标准、业务系统等经常变化。没有深度业财融合的内部协同而存在的数据链,无论是数据流动效率还是数据质量都是相对低下的。企业外部协同生态的打通,从长期的角度看,一旦成功连接,其实反而更稳定,因为维持连接的低成本是生态参与者无需商量的一致倾向。外部生态的打通,难在不同企业计划的差异和节奏的不同频。外部生态的打通,是天时、地利、人和的共振结果,有时候推动周期是非常长的,周期以年为计。通过打通数据链,可以帮助企业实时地获取更真实、更可信、更丰富、更全面的业务数据,对于后续数据处理环节的提效是至关重要的。应该说,从2015年左右至今,整个行业最大的突破也是集中在这一块,每刻的研发每年也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源。第二步:业财融合
关于业财融合,本文不再赘述,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翻阅前文。我主要想说说为什么业财融合与实时会计有关,并且顺序上是放在数据治理之前的。当企业打通数据链后,其实很多环节自然就可以提效。这样,也很容易释放出一些资源,将财务从基础财务向价值财务转型,这个时候,业财融合便很自然地成为很多企业关心的话题。但是,如果企业不能做好业财融合,其实会导致业务流看上去通畅,实际上分割严重。以下这些问题都是典型的业财不融合存在的问题:以上的这一切,都会给后续的“数据治理”埋下很多坑,也是引出企业发现数据治理的价值所在。第三步:数据治理
因为乱,所以治。企业经历了从无数之痛、数乱之痒到数乱之痛,最终才会下定决心来一次数据大扫除。简单罗列一下,你也许就会发现自己还有问题或者曾经痛苦过:
所有的这些不一致,可以归纳为用于描述世界上同一实体的信息,存在不同的描述。看上去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。也许就是因为看上去简单,所以我们都忽视过、轻视过、视而不见过,直至必须面对。引入这些不一致的原因有很多:只有做好了数据治理,把数据理干净了(一致性保证),理顺了(数据变更流程顺畅),理对了(订正错误录入和解读),才能告别“对账”,才能支撑后续相关报告出具的自动化与实时性。数据治理对于报告的实时性、准确性和有效性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。第四步:实时报告与归档
对于实时报告与归档,可能很多人当下都还觉得是“不可能之事”。当然也有人觉得可能是“没必要之事”。这种价值认同,是需要时间沉淀、压力磨炼和职业追求的,我们不强求。其实,做好了前三步,第四步便是顺理成章的“易事”。如果做不好前三步,对于所有的企业来说,第四步真的也便是难如登天。现在,无论是合并报表还是会计电子档案系统,虽然不能说已入寻常百姓家,但已经没有技术门槛了。
第五步:智能分析与决策
我们聊聊“归纳与演绎”。我们的分析与决策主要还是这两类逻辑。目前,在业务流程中的某一些环节(基于确定性规则的部分),我们人类可以归纳的部分,机器的运行效率是远高于人类的,这部分机器可以替代人类进行自动化处理。但是关于演绎的部分,人类擅长的是基于不确定性、基于人性与立场、基于信息不完整的沟通与决策,而这部分机器可以根据已有数据进行辅助决策。最终,人类与机器将实现完美分工和协同。这也是每刻我们最终为客户奋斗的方向。